在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表现得很坚挺,流传了许多感人的小故事。其中一个比较有名的,是四名战士守在美军营门口打了一整夜。听起来像个传奇,但查阅资料后发现,这事是有根有据的。1952年6月16日,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1营3连在上甘岭597.9高地坚守,面前就是美军阵地。双方对峙已久,那边晚上灯光闪烁,炮声不断,可突然间变得一片寂静。这让志愿军觉得不太对劲,于是连长就派人去前线放哨。连长请来了3排5班的班长陶兴义,带着三个战士过去,任务是看到敌军前锋就开几枪示警,以便全连做好应对。连长忙着别的事,没有多做交待,结果这四个战士携带着不少手榴弹,尾随到美军遗弃的掩体边上,就在营门旁边的侧面位置,把守得死死的。
他们一出去,正遇上美军一个加强连的动作。敌人一出门,就被手榴弹炸得乱七八糟,以为是志愿军主阵地在打仗,随即炮火轰向那边。那四个人毫发无损,继续盯着,又遇到一个排级部队绕了过去,等他们靠近再用手榴弹爆炸,又用冲锋枪扫射,结果敌军退了。敌军急得派来了加强连冲锋,但他们还是用手榴弹和枪弹迎战,整整一夜过去,敌军根本没能推进多少,伤亡不少。志愿军主阵地一片平静,那四个人天亮后返回营地,带回了缴获的战利品,等连长一看,才意识到自己没把限制弹药的事说清楚,结果他们就那么在那儿干了一晚上。
这件事在志愿军战史上算是个小插曲,但反映出基层战士们挺主动的。抗美援朝从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到1953年7月27日停战,志愿军一共参战240多万人,牺牲大概有20万。像这种小规模接触,志愿军靠机动灵活的战术,消耗对手。美军装备齐全,飞机坦克一大堆,但志愿军熟悉地形,夜战能力又强。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后来写回忆录,说这是他签的第一个没能赢的停战协议。志愿军15军在上甘岭也打得挺出名,45师135团在那里连续守了几个月,597.9高地是个要害地点,美军试图攻占控制谷地,但志愿军死死守住了。
陶兴义他们四个人就像在敌营门口设好了埋伏,敌人动不了,志愿军也没受到损失。这种事其实不算稀奇,志愿军许多班排级的行动都差不多,任务简单,但效果却挺大。连长一句话少,可能是战场太忙,指挥不够细致,但战士们自己都能正确判断。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纪律挺严,绝对听命令,可战场节奏快,战士们得靠自己应变。从资料上看,那四个人手里带了很多手榴弹,投了百余枚,结果把敌人一个加强连堵死,损失也达几十人。后来美军调整了战术,但那天他们没占到什么便宜。
上甘岭战役是在1952年10月14日到11月25日这段时间里展开的。志愿军15军和12军的主力坚守在597.9和537.7两个高地,美军7师和南朝鲜2师发起了进攻。志愿军坚守了整整43天,期间美军投下了数万吨炸弹和炸药,志愿军伤亡超过一万,但最终还是守住了阵地。在战役前几个月,陶兴义他们的那次行动属于战役前的对峙期,是一次小范围的战斗。当时志愿军在挖坑道、囤弹药,准备迎接大规模战斗。像这样的行动,目的是不断施压,防止敌军轻易占到便宜。志愿军的后勤条件比较艰难,主要靠肩挑手扛运送物资,而美军则通过空投补给品补充战场需求。尽管如此,志愿军的士气依然很高。
志愿军中的许多战士大多是农民出身,年龄都不大,基本在20岁左右,训练几个月后就直接奔赴战场。不过他们的适应能力很强,学会了各种战术。像吕学敏,1933年出生于四川,1951年参军,分到45师133团,担任机枪手。到1952年10月29日,他独自守在上甘岭537.7高地的7号阵地,阵地被炸平后,他用敌人的尸体搭建机枪阵地,埋设炸药包和手榴弹,敌人多次冲锋,他都用炸药击退,用机枪扫射,还多次请求炮火支援,守到援军赶到,击退了一个连的敌人。这一经历让他获得了特等功臣称号。这和陶兴义他们的情况很像,都是在小单位里拼命硬扛。
战地记者阎吾,出生于1921年,是山东人,曾在新华社做记者,经常跟随部队进行采访。有一次指挥员牺牲了,他临危不乱,临时指挥部队,成功击退了敌人,还报告了相关情况,最终大部队赶到,取得了胜利。由于有军事背景,抗日战争时还学习过一些军事知识,抗美援朝期间采访很多,记录了许多战地的真实场景。志愿军在战斗中牺牲了197653人,负伤超过38万,失踪的也有2万多。停战以后,许多遗体还没有被完整带回,现在仍在陆续接回中。
广升网-配资行业四大巨头-配资平台排名前10名-免费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