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内蒙古呼伦贝尔,中国黄金集团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一场本应是求知实践的旅程,却在上午10时20分骤然终止。东北大学6名大三学生,在参观浮选工艺时,脚下的格栅板突然脱落,瞬间坠入深达十几米的浮选槽,不幸溺亡。同行的,是他们“刚工作两年,对学生很好”的大创带队老师,也身负重伤。中金黄金随即致歉,表示将妥善处置。然而,这冰冷的官方声明,难掩悲剧背后,那些被撕裂的家庭和被践踏的生命尊严。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不仅夺走了六个年轻生命的未来,更让无数家庭陷入无尽悲痛。那些含辛茹苦将孩子培养至大学的父母,一夕之间白发人送黑发人,他们的梦想与希望随之崩塌。这不只关乎企业安全生产的失职,更暴露了教育实践与工业生产结合中,对生命安全保障的深层缺失和人性关怀的不足。
浮选槽内,矿浆黏稠如泥石流,人一旦坠入几乎没有生还可能。有同学表示,浮选槽垂直高度十几米,人掉进去动不了。专业人士指出,高危区域的格栅板应承受每平方米250公斤重量,学生总重远未超限。这明确指向长期腐蚀导致的结构失效。涉事企业曾宣称完成格栅板更换,并于7月11日召开安全生产会议。这些“安全投入”与“安全会议”在冰冷事实面前,显得如此讽刺,暴露了企业对隐患的视而不见,是对生命赤裸裸的漠视。
悲剧发生,企业失职是首要原因。然而,高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同样值得深思。现有《高校学生校外实习安全管理规定》虽有条文,但对短期、高风险的“参观学习”活动,其风险评估、安全告知和应急预案常流于形式。东北大学《校外实践安全手册》仅要求企业提供“营业执照复印件”作为审核,无疑是将学生的生命安全,寄托于企业不确定的“良心”。学生在缺乏针对性安全培训下进入高风险环境,高校的“甩手掌柜”姿态,是对教育责任的漠视,更是对学生生命缺乏足够人本关怀的体现。
第三方监管机构的缺位也暴露无遗。应急管理部门和矿山安全监察部门本应对企业安全生产进行日常监督。然而,对于企业内部“参观通道”等“非生产区域”,其安全标准和检查频次是否与实际风险等级匹配?当企业自行降低“参观区域”的检查频次时,监管部门是否及时介入纠正?此次事故无疑揭示了监管部门在事前预防和日常监督上的严重失职,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漏洞,让本可避免的悲剧成为现实,这是对公共安全和个体生命价值的漠视。
守护年轻生命与梦想,需构建“生命至上”的防护网。企业应将安全投入落实到智能监测系统与设备更新,实时监控高危设施。高校必须修订安全管理规范,针对高风险行业制定更细致的评估与预案,强制推行“双导师+双保险”机制,确保每一个年轻生命在实践中都能得到全方位、有温度的保障。政府监管部门应填补政策空档,建立全国大学生校外实践安全风险评估与信息共享平台,强化事前审批与日常检查,对瞒报事故、管理不力的企业严惩不贷。
教育的光明之路,绝不能以黑暗中的坠落为代价。当安全成为各方行动的准则,而非仅是口号,年轻的生命才能在实践中绽放光彩,而非坠入无尽深渊。这是对所有年轻生命与梦想最深沉的守护,也是对人性最基本的关怀。
广升网-配资行业四大巨头-配资平台排名前10名-免费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